初進微軟,李萬鈞只是技術支持中心一名普通的工程師,但他非常想干好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當時經理考核他的依據是記錄在公司的報表系統上的“成績單”。成績單月末才能看到,于是他想,如果可以每天得到成績單報表,從經理的角度,豈不是可以更好地調配和督促員工?而從員工的角度看,豈不是會更快地得到促進和看到進步?與此同時,他還了解到現行的月報表系統有另外一些缺陷:當時上海技術支持中心只有三、四十人,如果遇到新產品發布等業務量突然增大或者一兩個員工請病假,很多工作就會被耽誤甚至直接接到客戶投訴。
這兩個因素讓李萬鈞覺得中心要有更快速反應的報表系統,而當時使用的報表系統是從美國微軟照搬過來的,微軟在美國有3000名工程師,即使業務量突然增大或有十來名員工請病假也沒問題,但對于上海技術支持中心僅有幾十人就不一樣了。意識到這一點后,李萬鈞花了一個周末的時間用ASP寫了一個具有他所期望的基礎功能的報表小程序,并在唐駿經過工作區時展示了一下這個小程序。唐駿馬上認識到這些想法和小程序的價值,他鼓勵李萬鈞的業余作品——基于WEB內部網頁上的報表投入了使用,取代了原來從美國照搬過來的Excel報表。
李萬鈞設計的報表在使用中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激勵員工的效果。后來,這個系統在歐洲也得到了應用。
由于報表系統上出色的創新性工作,唐駿從中看到了他的一些潛在品質,認為他可以從更高的管理角度思考問題。2000年,唐駿將一個重要的升遷機會給了李萬鈞,讓他組建亞洲現場支持部。
到2001年,快速發展的微軟亞太技術支持中心已有600人,工程師分布在亞洲的各個城市,每年的預算大概是1億人民幣。李萬鈞意識到技術中心的規模決定了財務分析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便向唐駿提出,中心需要有一個團隊對亞洲地區的技術支持業務提供專門的成本控制、財務預算方面的分析。李萬鈞的想法得到了唐駿的支持,李萬鈞很自然地轉任亞洲地區業務分析經理。之后的2002年6月,剛赴任微軟中國總裁的唐駿向總部推薦李萬鈞做微軟總部技術支持業務的高級財務分析工作,成為整個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
李萬鈞說:“我想創新實際不是每天都會遇到的,你可能95%的時間是把你自己的工作做好,5%的時間你可以創新,或者為公司增加一些利益。”這名話的意思是說,由于更多地從經理角度考慮如何為公司增加價值,又因為喜歡創新性工作,還有技術人員和財務人員必備的務實和嚴謹,使李萬鈞很快得到了提升。
點評:在職場中打拼的員工,要想得到上司的賞識,迅速得到提升,就必須從上司的角度考慮問題,并付予積極的思考和行動。當然,這樣做的前提則是必須了解企業的發展漏洞,必須知道如何給企業帶來更高效率、更有成效的建議,確保自己的解決方案能給企業帶來良好的效益。像上司一樣思考,是李萬鈞成功的重要原因。